您当前位置:首页>>感悟建大
    称雄国际赛场

    ——我校学子参加国际竞赛追述

    □ 王继武

    百年薪火,世纪传承。作为一所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的高等学府,并校以来,我校一代又一代德高望重的先辈、师长们,一代又一代甘于奉献的师生员工们,承接先贤薪火,高举“育才兴国、科技富民”的大旗,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十余万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铸就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精神品质,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这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时刻,我校学子称雄国际赛场的壮举又仿佛在我的眼前一幕幕拉开,建大不该忘记,建大也不会忘记,他们曾带给我们的欢乐和荣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我校优秀学子在全球最高规格的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及论文竞赛中先后十余次名列前茅,获得二十余项奖励。尤其是我校建筑学院的学生先后六届在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荣获大奖,这一国内外高校绝无仅有的优异成绩让中国建筑界为之振奋,让国外建筑界为之惊奇。这一国内外高校绝无仅有的优异成绩让建大声明远扬,这一国内外高校绝无仅有的优异成绩曾让多少人因此记住建大的名字。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筑师协会联合举办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其目的在于鼓励、引导未来的建筑师参与当代全球建筑理论最前沿的课题研究。这项全球最高规格的竞赛由来已久,我校组织学生参赛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校因此也成为我国最早参加此项竞赛、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学子风采的院校。

     

    1982年7月,国际建筑师协会决定,1983年举办主题为“建筑师促成居住者进行住宅规划与设计”第15届国际建协建筑设计竞赛。获知这一信息后,我校于1983年初组成了由建筑学专业1979级学生陈勇、陈忠实、高青、李唐兴、聂刚、孙西京、唐和、王瑶、王琦、吴天佑、徐力达、张欣悦、周庆华等13名学生组成竞赛设计小组。同学们在佟裕哲、张缙学、侯继尧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连续奋战8个月,分别到全国13个大中城市和我省的延安、乾县、西乡等地作社会调查,理论联系实际搞设计,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最后研究设计出“促成城市旧区居住者改建住宅规划与设计”、“促成中小城镇新区居住者对住宅规划与设计”、“促成农村窑洞居住者对窑居规划与设计”三个方案,作为一个整体寄国际建筑师协会评委会。参加这次竞赛的有44个国家186个方案。经评委会评选,19个国家的22个方案获奖。我校学子的参赛方案名列第三。

     

    初次参赛便荣获大奖使国际建筑界见证了我校学子的实力,国际建筑师协会特别邀请我校派代表参加1985年元月在开罗召开的第15届国际建筑师大会,会上对所有的获奖作品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并展出了获奖方案。初次参赛便荣获大奖也使中国建筑界为之振奋,我校学子为国争光的盛举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1984年5月4日共青团陕西省委作出决定,授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专业国际大学生竞赛设计小组“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5月5日下午在我校礼堂召开命名会,省委书记周雅光出席了大会,并给竞赛小组授旗发奖。

     

    1986年5月,我校接到国际贵金属学会通知,我校冶金系毕业生兰新哲进行的在酸性溶液中分离金、银的研究有特殊意义,被推选获得1986年度国际大学生毕业论文奖。国际贵金属学会1980年设立了此项奖金,以奖励在贵金属研究中有突出工作成绩的研究生、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这也是继1984年我校建筑系13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获国际大学生的建筑设计竞赛奖之后,在世界大学生智力比赛的奖坛上,又一次为祖国争得的荣誉。

     

    1980年考入我校的兰新哲时年23岁。毕业前后,他在指导教师张箭、黄桂柱的帮助下,以《从酸性硫脲溶液中分离金、银的研究》为题,先后完成了两篇论文。在论文中,兰新哲提出采用中和沉淀法和金属还原法从酸性硫脲溶液中分离金和银的新技术,这一新技术与传统提取金、银的氰化法相比,最大优点是能防止环境污染。兰新哲的这项研究,对缩短硫脲提金工艺流程,降低成本,促进这个方法应用于工业生产很有价值。   

     

    1986年9月24日,刚刚举行了并校30周年庆典的我校接到来自美国混凝土学会的通知:我校建工系学生刘维亚的毕业论文,获得1985~1986年世界大学生混凝土专题竞赛——“计算机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应用”项目的第一名。他的同学蔡继华、陈世权合写的论文荣获第三名。刘维亚的论文“钢筋混凝土构件弯矩——曲率及荷载变形的程序分析”是在指导教师姜维山、周小真的帮助下完成的,蔡继华和陈世权合写的论文“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优化设计”是在指导教师黄良璧、谢行皓帮助下完成的。美国混凝土学会是1905年成立的一个世界性学术机构。1980年,这个学会开始举办世界大学生混凝土专题竞赛。以鼓励大学生学习和钻研钢筋混凝土结构这门学科。这是我校组织学生第一次参加这项专题竞赛项目,在提交的三篇论文中有两篇论文获奖。这是我国大学生第一次在这项专题竞赛中获奖。美国迈阿密大学一名学生获第二名。

     

    1987年8月底,我校建筑系建筑学1983级李建等11名学生,刚刚毕业来到工作岗位,母校就传来了令人振奋的祝贺——国际建筑师协会8月18日从伦敦发来贺信:在第16届国际建筑学大学生设计竞赛中,他们在张缙学、张似赞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提出的三个集体方案全部获奖,其中李建、何健、程帆、石晶荣获国际建协北欧分会奖,芦天寿、陈君、韩冬荣获国际建协澳大利亚分会奖,康建清、胡文荟、朱亦民、王懿荣获国际建协匈牙利分会奖。这届竞赛从1985年开始,在参赛的28个国家的数百名大学生提交的67个最佳设计方案中,有13个获奖,其中,我校的李建、卢天涛、康建清等11人设计的西安金花落村方案、西安韩森寨七村方案和洛阳棉纺厂住宅区方案分别以“对适应居民不断文化需求的社区组织的细致分析、并对人类追求所作的深思熟虑的物质环境应答”、“从亲身体验和信赖居民出发,设想改变居住生活质量的良好建议”和“对一个工厂的工人住宅区改善生活质量问题的综合而系统的答案”等特点而获奖。

     

    1990年7月6日从加拿大蒙特利尔传来的喜讯,曾在第15、16届“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连续两次金榜题名的我校建筑系学生,如今又在第17届竞赛中一举夺魁,荣获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本届竞赛的主题为“一座今日的住房——生活于联想记忆与期望之中”。 其要求很高——参赛者提交的住房设计方案,既要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生存环境的联想,又要能满足人们对未来物质、精神生活的向往;还要表现参赛者自己所在国度、地区住房的“现时”功能特征;同时,参赛者设计的住房的空间质量与整体构成,还应考虑居住者的实际需要和理想追求,为其个人自我抒发留得充分的余地。我校建筑系岑兆缨、邓康、葛晓林、姜立军、田军、王文、袁东书、杨彤、杨晔等9名学生在李觉、刘辉亮的指导下,抱着为祖国争光的信念,不畏强手,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将本次竞赛与学习中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以西安市柏树林三学巷老住宅区为选题对象,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请教专家、走访群众,仔细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经过5个月的辛勤努力,提交了一个名为“老邻里区中的一座今日三合院住房”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既表现出我国传统大家庭的气氛,可唤起全体居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情感,又表现出现代化家庭的生活环境,形成个人、家庭、近邻这三个层次的完整系统。经过来自加拿大、法国等不同国家的8位国际评委的严格评审,这个设计方案荣获本届国际竞赛的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这也是我国大学生迄今为止首次在这项全球最高规格的竞争中获得的最高荣誉。。为此,国际建筑师协会本届大会协调主席克里斯蒂·塞伯格先生向我校致函祝贺。在加拿大蒙特尔参加本届国际建协大会的我国代表团的建筑专家们得知我国大学生在国际上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都感到十分高兴。著名建筑学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特别给我校发来贺信,他说,“国际建协授予你院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时,我在蒙特利尔并看到你们的方案展览,为此欣慰不已。你们创造性地将中国建筑文化介绍给世界,赢得了国际声誉,为中国建筑师增光,谨向你们表示祝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泰勒博士专程来我校向获奖的大学生颁奖。1990年10月7日,陕西省委副书记牟玲生、副省长孙达人等同志接见了我校获奖师生, 副省长孙达人对九名获奖同学在本届国际大学生竞赛中所付出的努力给予高度赞赏,他说,你们的设计吸收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能和现代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所以你们在世界上取得了好评,受到了奖励。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这个经验很好。省委副书记牟玲生在接见会上也高兴地向获奖同学们祝贺,他说,你们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这不仅是你们九个人的光荣,也为陕西的大学生争了光,为中国的大学生争了光,为你们的母校争了光

     

    1993年7月,在美国芝加哥,我校建筑系的大学生以自己优秀的作品再一次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专家们的赞许,在第18届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再次荣获第三名。本届竞赛的题目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方案——构想探索》,这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主题,我校由艾洪波、陈健、戴军、邓向明、金晓曼、刘向东、马健、钱浩、桑红梅、叶蕾、张群、张彧、张潮辉、赵琳等14名同学组成的设计小组在王竹、李觉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保持和发扬了该校建筑系学生的传统优势,用辛勤汗水凝结成的优秀答卷在全世界406个参赛方案中名列第三。

     

    1994年10月从美国俄亥俄州传来喜讯,我校环境工程系93届硕士研究生王毅、指导教师马广大教授获1993年海外华人环保学会(OCEESA)最佳论文比赛二等奖。这也是我校环境工程系师生自1991年以来,在该学会组织的硕士论文竞赛中第四次获奖。其中1991年该系学子李坚在导师马广大的指导下荣获该项竞赛第一名,朱晓在导师金奇庭的指导下荣获最佳论文奖。

     

    王毅获奖的论文题目是《袋式除尘器声波辅助反吹清灰的试验研究》。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冶金、电力等行业广泛使用的反吹风袋式除尘器在应用时残留粉尘过重、残余阻力偏高、导致清灰效果差这一实际问题。试验研究了声波辅助清灰的基本原理,找出了声压、频率等声学参数与滤袋反吹清灰效果的关系。采用这一新技术,将使清灰阻力降低40%左右。该辅助设备体积小,成本低,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目前,该课题试验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基本接近了国外的先进水平。  

     

    连续四次在全球最高规格的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创造了这项赛事的一个奇迹。鉴于我校大学生的出色表现,受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科委会的委托,1999年我校代表国际建协承担了本届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出题、评选、组织和展览工作。由一所高校负责这项竞赛的全部工作也开创了这项全球最高规格大赛的先河。

     

    本届竞赛的题目是“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住区”,题目针对世纪之交人类居住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围绕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宣言》关于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质量这一主题,要求参赛的大学生们为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而设计和构思。本届竞赛共收到全世界五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共466个参赛方案,创下这项赛事最高记录。

     

    我校由常海青、尤涛、朱城琪、陈景衡、白宁、徐淼、陈琦、史晓川、里锬、单延蓉、武岗、俞锋、谭琛琛、刘芹、武浩杰、郑冬铸、赵海东、刘航、钮冰、付小飞等20名同学组成的设计小组在肖莉、张似赞两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以西安市正学街的旧住宅区为选题对象,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请教专家、走访住户,查阅了大量跨学科的文献资料,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提交了一个名为“在家里工作”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以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为二十一世纪在家里工作的正学街居民提供了开放而宁静的居住环境,让远离拥挤和嘈杂的居民们在工作时靠近亲情友情,从而享受自由、自在、自为的生活方式。经过国际评委的认真评选,此方案获本届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作品奖”。 

     

    2005年7月,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传来喜讯,一个与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同名的建筑设计方案在全球最高规格的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从参赛的千余份方案中脱颖而出,勇夺第22届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第二名——日本建筑师学会奖。这个获奖方案是我校建筑学院陈敬、徐洋、王军、张磊、胡毅、袁志涛等6名学子在李军环、王健麟两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

     

    本届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主题为“极端——在特殊及极端条件下创造空间”,要求参赛者针对极端社会条件、极端自然条件等情况,设计一种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需要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空间。本届竞赛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份参赛方案,这也是该项赛事举办以来参赛方案数量最多的一届。

     

    我校建筑学院学生陈敬、徐洋、王军等6名同学组成的设计小组在李军环、王健麟两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本届竞赛的要求,充分借鉴学校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将目光投向了窑洞这一传统而又极具生命力的建筑形式。据统计,在我国北方地区,目前仍有约4000万人居住于这种传统民居中。该校设计小组通过深入到陕北窑居地区调查研究,最终将延安市宝塔山区青化砭镇某贫困窑居村落作为选题对象,以“极端贫困条件下儿童教育环境建构”为主题展开了精心设计,最终完成了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建筑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我国西北特困地区为特殊环境和极端条件,有效地利用了当地传统窑洞低成本、低能耗等优点,巧妙地解决了传统窑洞通风差、采光差等缺点,为当地儿童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成本低廉、便于推广的新型窑洞校舍。经过由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组成的评委会的严格评审,我校学子的参赛方案最终荣获第22届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二名——日本建筑师学会奖。

     

    根据史料略显零碎地将这些曾为我校赢得荣光的师生们一一列出,其根本意义在于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建大人在新的征程中奋发图强,以更大的成绩为中国争光,为建大争光。用于我们的视野局限,肯定还有一些曾在国际大赛中为我校争得荣誉的学子的丰采无法在本文中一一展现,但岁月有痕,你们的丰采在每个建大人的心里。

     

    选自2006年出版校庆系列丛书之《感悟建大》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120年并校60周年校庆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