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感悟建大
    故人|并校之初的学术先辈(下)

    1956年,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并校成立时,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授25名(其中国家二级教授5名),他们都具有深厚的学历背景与丰富的学术经历,大都是当时国内土木工程、建筑学等领域的学术权威。其时,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随着岁月的流逝,回顾这些为学校院系创设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辈经历,对于纪念学校并校一甲子、弘扬建大学术精神具有莫大的意义。

    我们将分为两期推出这些学校先辈的介绍与经历,供大家学习敬仰。

    王廷相(1904.01~1991.07)男,又名王佐良,辽宁海城人,教授。192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土木系。1930年3月至1932年3月在美国普渡大学研究院读书,获硕士学位。1932年3月至1933年1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系读书。1934年9月,经同学刘树勋(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介绍赴河南焦作工学院教书。在焦作教书期间,经同学金锡如(解放后曾任重庆大学副校长)推荐,王廷相于1935年9月赴广西大学教书。在广西大学教了一年书,于1936年9月赴天津的河北工学院教书。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王廷相不愿在日本统治区工作,又对国民党政府反感不愿南下,因此转回东北老家赋闲。

    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在海城的一所学校补习班教英语。1946年9月,王廷相受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曹继贤之请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曾代理土木系主任一职,并教授结构学、钢桥设计等课程。1948年6月,东北大学迁至北平办学,王遂转至北京工作。1949年1月,北京宣告和平解放。王廷相看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秩序很好,物价稳定,对新社会充满了期望和信心。适逢1949年3月,沈阳工学院院长孙立吾到北平接原东北大学教职员工回沈阳工学院任职,王廷相遂与东北大学师生回到沈阳工学院,并任该院土木系主任。1949年6月,东北工学院成立,王廷相遂转入该校任教。1956年8月随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工系任教。由于有留美学习背景,王廷相教授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在教学中善于结合国际先进经验讲授课程,在专业中较多地借鉴采用美国规范,并能参考美国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与苏联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来讲授课程。

     

    刘克智(1912.07~1980.09)男,河北东光人,九三学社成员,193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1949年10月在西北工学院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前历任叙昆铁路工务员,陇海铁路宝天段副工程司,陇海铁路商丘段工务段长,上海华英营造厂工程师等职。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任咸阳西北工学院教授,在西北工学院开设“铁路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铁路选线”等专业课。1956年10月院系调整并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在工艺经运系工业运输教研组开设“铁路站场”等课程,编写了《冶金企业铁路线路与站场》讲义,解决了新专业新课的教材缺乏问题。

     

    刘衷炜(1900.04~1968.02),男,字宗怀,江苏吴县人,1920年毕业于苏州工业学校(苏南工专前身)土木科。解放前历任苏州太湖水利委员会副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等职。1949年8月至1956年8月在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担任水力学、水文学、治河工程、砖石结构、地基和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56年9月随院系调整由苏南工专合并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曾任给排水教研组主任。

     

    江祖岐(1900.11~1968.10)男,江苏无锡人,教授。1922年6月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土木科,获得学士学位,1925年6月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系,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7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解放前历任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员,江苏省公路局设计科科长,南京铁道部技士,陇海铁路潼西工程局技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兼上海道门朗公司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教授和训导主任等职;1952年9月至1956年8月调入苏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授,1956年9月院系调整后,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工系任教。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技术的教学工作,专长于钢结构设计。

     

    许贯三(1896.05~?)男,湖南长沙人,教授,1920年毕业于南洋公学,后至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蓬县公路处实习,参加公路工程设计等工作。1921年在美国华盛顿孙中山先生代表(马素)办事处工作。1923秋,考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在院期间进行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和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学习研究,并发表论文《公路交通运输量和路面设计》。1925年,自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毕业,并获取硕士学位。

    1926年夏天,许贯三自美归国,在长沙建设所做工程师,参与修造公路工作。1926年冬,转入汉口市工务局设计科工作。1927年,许在大学期间的好友黄伯樵去杭州做工务局局长,许被邀请去做科长,在杭州工作期间,许参与了杭州道路改造和西湖周围建筑改建工程。1927年夏,沈怡任上海市工务局局长,许复受沈怡之函邀到上海工务局工作,任技正兼第二科设计科长,主要做了上海全市区域内重要市区、近郊区、各镇与新市区的规划,包括道路系统、公园系统以及全市桥梁、码头、泊岸的设计修建工程。1936年至1937年间,许还在交通大学做兼职讲师,主要讲授公路运输等课程。

    抗战期间,许贯三先后在湖北省建设厅、经济部农本局、云南省水利建设委员会、上海大通汽车公司、中国企业公司、上海法租界工务处等单位工作。1946春,调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做公路桥梁工程师,主要负责联合国由国外运送来的工程材料、设备、器材等物资的审验接收工作。

    948年春,联合国中国分署撤销,其所辖各项工作由国民政府行政院组织的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来接管,保管委员会附属的船舶修理厂厂长白朗宁(美籍工程师)邀请许贯三去做副厂长。上海解放前夕,美国工程师们拟将船厂迁往台湾,许贯三因不满国民党政权之统治予以坚决反对,力促使美国人迁厂动议取消,并组织厂内职工成立护厂委员会来迎接解放。1949年9月,船舶修理厂并入海军江南造船所,许被留用作顾问工程师。1950年2月,许赴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工作。1951年春,调入北京重工业部基本建设局筹备组担任顾问工程师。1952年春末夏初,转入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任教授,进行土木科和机械科的工程材料、工程地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53年秋,该校撤销,许贯三调入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工作,当时国内尚无从苏联译出的建筑施工教材,许编订了土木、建筑、水利三系共用的《安全技术与防水技术》教材(该教材后修订为《建筑施工安全与防火技术》)。1956年9月,许贯三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教。

     

    徐汇浚(1906.04~1993.04),男,山东益都人,教授,九三学社成员。193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解放前先后在胶济铁路、山东小清河工程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浙赣铁路、西祥公路、中印公路、西南公路、第一区公路局上海工程处和杭州工程处任站长、队长、段长、总段长、处长、工程师等职;参加了大量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与施工任务。解放后又先后在苏南行政区交通管理局、华东交通部公路局任总段长和工程师,从事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1952年以后,先后在华东交通专科学校、苏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1956年9月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曾任经济运输系主任,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总图运输专业,国内总图运输界知名专家。晚年参与翻译出版了《公路养护》、《工业铁路》等译著,并主编了《机械化运输及装卸设备》等教材。

     

    王守则(1896.02~1960.04),男,号矩之,江苏苏州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冶金系,同年留校任教。解放前历任沈阳兵工厂技士兼试验所所长、青岛市工务局技正科长、国民政府中央机械厂总务处长、交通部造船处副处长、大连市港务局接受委员会专员、中国驻美物资供应委员会技术专员等职。1950年2月调入苏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任土木科主任,三级教授。1956年9月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工艺经运系主任,并任西安市政协常委。王守则教授长期从事金属材料检验与分析方面的工作与研究,1929年加入中国矿冶协会,1931年加入中国工程师协会,1938年至1939年曾受聘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员。翻译有《金属材料检验》一书,并曾与王怀琛合译《电热炼钢学》(193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钱鸿缙(1920.08~2008.05),男,浙江宁波人,教授,著名岩土工程专家,黄土力学与工程奠基人之一。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9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科学硕士。曾任西北工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曾兼任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湿陷性土专门委员会主席,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顾问,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国冶金建筑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深基础工程协会荣誉理事,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顾问等。享受早期回国定居专家国家津贴及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湿陷性黄土地基、土动力学、地基处理等方面的教学、理论研究、工程实践以及国家与地区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工作,被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任命为湿陷性土专门委员会主席。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冶金工业部基金项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技术规程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2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或专题报告。出版《湿陷性黄土地基》等著、译15部,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撰著条目。

     

    陈绍蕃 (1919.02~),男,浙江海盐人。资深教授,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其父陈大齐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民国时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是《新青年》杂志的政论作者之一,“五四”运动的赞助人,与鲁迅、胡适等人过从甚密。陈绍蕃教授1943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研究院,为该院结构工程硕士。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名誉理事,现为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全国钢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顾问委员, 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终身会员。承担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起草工作和历次修订工作,《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和《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的起草工作,主持和上述规范、规程有关的科研工作。参与国际标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的编制工作,两次担任出席会议的我国专家组长。参加国际协作的专著《金属结构稳定.世界观点》(第二版)的编写工作,任中国地区协调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1987年获国家计委工程建设优秀国家标准规范二等奖, 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78年获冶金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92年评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和陕西科技精英。著有:《钢结构设计原理》(研究生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教材),《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主编有:《钢结构》(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钢结构》上下册和《现代钢结构设计师手册》上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百篇,1959-2003年发表的主要论文汇集成《陈绍蕃论文集》出版。

     

    萧贺昌(1903.01---1974.12),男,湖北黄陂人,曾用名萧慕贞、萧炎,1921年6月毕业于武昌外国语专门学校。1921年11月赴德,1928年7月毕业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1931年1月,在沈阳私立冯庸大学任教授。1931年底至1937年,在上海市政府公用局先后任技正、人力车管理处主任等职。抗战期间先后在福建植物油灯公司、醒吾公司、江西建设厅、上海合成公司等处工作。1946年至1949年,曾任国民政府物资供应局天津办事处副处长、经济部上海纺织事业调节委员会业务处副处长等职。1950年至1956年在大连航海学院、西北工学院任教。1956年9月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为制图教研组教授。

     

    (历史照片均来自于校史馆)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120年并校60周年校庆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