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师资队伍>>国家级创新团队
国家级创新团队

“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教育部创新团队简介

2013年10月,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牛荻涛教授牵头的“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团队成功入选2013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创新团队以牛荻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白国良、史庆轩、徐善华、薛建阳、黄炜、杨勇等教授为科研骨干,是一支由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人员有机组成、学科交叉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也是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学校科研产出的重要力量。团队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陕西省“百人计划”青年学者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人。

团队立足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前沿,依托我校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产业化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持续支持下,针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基础设施服役过程中结构安全与耐久的重大需求,形成了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生态复合结构体系、钢混组合结构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等稳定研究方向。团队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任务,经过长期学科建设与科研积累,取得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表现出了突出的科研能力和联合攻关能力,成为一支立足西部、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为国家和西部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3年度全国高校共有102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其中,陕西共有5所高校6个项目入选。2017年6月,“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创新团队考核优秀并获得滚动支持。同年,以团队骨干为主要成员的“工程结构耐久性团队”入选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创新团队。

"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理论研究"创新研究群体

2009年9月,由我校建筑学院刘加平教授牵头申报,以牛荻涛、杨柳、王怡、刘艳峰、李志民、胡冗冗、李昌华、史庆轩、刘晖等为骨干获准我国建筑学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理论研究"基金资助,并获得延续资助,立项经费共1200万元。这是陕西省属高校中首次获准该类基金项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刘加平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紧密围绕西部绿色建筑、建筑宜居环境提升、建筑能耗控制等问题开展了深入持续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建筑设计、建筑技术、暖通空调、结构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教授为带头人,包括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具有鲜明地域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群体。

创新群体在传统民居节能经验的科学化研究、现代建筑节能设计基础研究、西部低能耗民居建筑模式研究、太阳能建筑设计理论和应用、工业建筑环境与节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培养出4个省级创新团队、一批省部级和国家级青年科技人才,新增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国家重大课题。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科技奖励近10余项。建成一大批地域性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西部地区建筑环境质量、加快了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设立于2000年,其资助项目属国家级人才类高级别项目,基金设立的目的是为稳定支持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批准立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2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理论研究"创新研究团队对提升我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促进我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将更加有力地促进我校的研究能力和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西北城镇水资源再生利用与水质安全保障"科研团

2008年4月,我校"西北城镇水资源再生利用与水质安全保障"科研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2008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成为我校首个入选的教育部创新团队。

  "西北城镇水资源再生利用与水质安全保障"科研团队以黄廷林教授和王晓昌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彭党聪、王磊、袁林江、任勇翔、金鹏康等教授为骨干,依托我校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经过长期学科建设与科研积累自然形成的学术团队,是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特色团队。团队拥有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与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国务院学科评审组成员、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和10多名留学归国博士、教授和副教授。团队围绕我国缺水城镇尤其是西北地区城镇存在的水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保障困难等突出问题,团队在水源水库内源污染与富营养化原位控制、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污水再生利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水污染控制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来,团队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并有多项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特别是在深水水库水源水质改善工程化应用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创新平台的投资效益,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教育部在全国共评选出72个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我校此次入选标志着学校在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队伍建设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将对我校相关和其它学科的科研工作及创新团队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来源:人事处,更新日期: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