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校史钩沉
学校首页->校史勾陈

创建时期

1955年,根据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相配合,学校的设置分布应避免过分集中等指示精神,高等教育部决定进一步调整部分高等学校的院(系)、专业的设置和分布,逐步改变高等学校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状况,并于1955年初,制订了《1955—1957年高等工业学校院系、专业调整和新建、迁建学校的方案》。根据高等教育部1955年6月下发的《筹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方案》,1956年,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西北工学院的土木系、青岛工学院的土木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科、建筑科合并组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成立,改善了全国建筑类高等教育的布局,使西安乃至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得到了加强。组成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母体院校相关系科,师资力量雄厚,专业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明显,办学经验丰富。这四所院校特别是其土木、建筑系(科)的发展沿革情况,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东北工学院及其建筑系

东北工学院前身系成立于1923年的省立东北大学,时任奉天省代省长的王永江为首任校长,当时该校工科设土木等学系。1928年8月,时任奉天军务督办、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经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委托兼任东北大学校长。1928年8月,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来的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在该校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本科学制的建筑学系,并任系主任。1929年夏,童寯、陈植和蔡方荫应梁思成夫妇之邀,也来到东大建筑学系任教;经过数年发展,东北大学建筑系初见规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东北大学被迫迁校办学,学校师生大部分陆续来到北平,学校当局觅得临时校舍,收留流亡到北平的师生,复校上课。1936年春季,东北大学工学院迁来西安,作为西安分校招生上课。是年5月,东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大学师生集中于西安上课,分校撤销。1938年春,东北大学又全部迁到四川省三台县恢复上课。自1933年起,学校建筑系未再招生;该系的低年级学生,大部分转入原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往川、陕等地的大学纷纷返回原校址复校,东北大学也于1946年迁回沈阳,同时恢复了多年停办的建筑系。在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大学又于1948年春第二次迁至北平。北平解放后,该校工学院师生于1949年3月返回东北,先到吉林工业专科学校集中进行政治学习。1949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当时分设建筑、土木、机械、电机、化工、采矿、冶金等七个系。1950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鞍山工专三校合并组成东北工学院。1952年暑期,在全国进行第一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时,东北工学院撤销了土木系,在其桥梁、公路两组的基础上,设置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并合并到建筑系,由郭毓麟任建筑系主任。

至1956年东北工学院的建筑系迁来西安时,共设有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工业与民用建筑(1953年增设)、供热供煤气及通风(1952年设立)等四个专业。其学制在1954年以前均为四年制,从1955年改为五年制,其中建筑学专业1954年改为五年制;1955年又招了一届六年制的学生。1956年6月29日,国家高等教育部决定将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调至西安,与西北工学院土木系、青岛工学院土木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建筑科合并组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6年7月,东北工学院建筑系的师生、图书资料、教学设备等陆续迁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50年代初期的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在全国已具有较高水平。1954年又聘请了苏联建筑专家连斯基任教讲学,并招收培养了研究生,教学和学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西北工学院及其土木系

西北工学院正式创立于1938年6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地区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迁来西安,合并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初为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迁到陕西省城固县建校,下设文、理、商、师范、工、医等六个学院。其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和北平大学工学院合并组成。1938年6月,西北联合大学所属各院奉命分别成立为独立院校,其工学院部分,与迁到四川三台的原东北大学工学院(其中包括土木系)、迁到甘肃天水的焦作工学院合并,成立了国立西北工学院,院址在城固县古路坝,1938年11月正式开学。西北工学院设有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1942年增设)等九个系,另有电气工程研究所和矿冶研究所,是当时国内系科较多、较完备的高等工业学院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除来自华北、东北地区的少部分师生返回东北大学、北洋大学等复校之外,西北工学院也于1946年夏由古路坝迁到陕西咸阳。1956年8月,西北工学院土木系的师生及图书、设备迁来西安,成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北工学院土木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土木学门,在我国土木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西北工学院土木系的学制本科原为四年,1955年改五年制。1952年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后,设置有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1953年又增设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其间,水利系(设有河川结构及水电站的水工建筑专业)曾并入土木系。

青岛工学院及其土木系

青岛工学院成立于1952年9月,是我国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新设的12个高等工业专门学院之一,金通尹时任院长。青岛工学院是由当时的山东大学工学院的土木系和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而成的。建校后设有土木、水利、测量、纺织等四个系。土木系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制四年,1955年改为五年制。1952年后还招收了两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修科,学制两年。

青岛工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创办于清末的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学之一,始建于1901年。1926年,与原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等六个专科学校合并,建立了省立山东大学。1928年奉命改为国立山东大学,1929年,又奉命将国立山东大学改称国立青岛大学,并将私立青岛大学并入。1932年夏,国立青岛大学奉命进行调整后,又复改用国立山东大学的名称。下设文理、工、农等三个学院,其工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系,唐凤阁任土木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校于1937年10月内迁四川,后奉命停办。抗战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重返青岛复校,并扩建为由文、理、工、农、医等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大学。其工学院设土木、机械、电机、采矿等四个系,许继曾任土木系主任。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土木系调入新组建的青岛工学院。

山东工学院位于济南。其前身名为山东工业专科学校,建于1949年,是由济南的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1951年,在专科学校基础上,扩建成立了山东工学院。1952年,将其土木、纺织两系调整到新成立的青岛工学院。

青岛工学院成立后,土木系系主任为王节尧。该院仅历时四载,于1956年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时,除其土木系并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外,其水利、测量、纺织等系,也分别并人西安动力学院、武汉测绘学院和华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建制即行撤销。

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及其土木、建筑科

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创建于1911年。1912年同江苏省铁路学堂合并,定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设有土木、染色、机织三科,刘勋麟为首任校长,唐在贤为首任土木科主任。1923年更名为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并增设了建筑科,为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之开端,闻名东南的建筑学家柳士英任该科主任,教师有刘敦桢、姚承祖等。

1927年9月,学校建制奉命撤销,并入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1932年4月,又复校改建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设土木、纺织两科,1934年增设机械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州沦陷时学校停办。1938年,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在上海租界内复课,并于1940年改为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专科学校。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返回苏州,校名改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纺织、土木、机械三科,俞子明为土木科主任。1947年续办建筑科,蒋骥为科主任。1949年苏南解放,学校仍用原名,设科依旧,校长邓邦逖。1951年,学校更名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

1953年8月,根据中央高等教育部专业调整方案,苏南工专的纺织科调入华东纺织学校;土木科的水利组调入华东水利学院;并将华东交通专科学校的机械、土木和运输管理等科调入苏南工专。这时苏南工专共设置有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金工切削、铸工等四个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中,苏南工专建制撤销,土木、建筑科并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科调入西安动力学院。

巩固发展时期(1956年—1966年)

1956年9月,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学院成立时,教学设施异常简陋,广大师生员工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坚持进行教学科研,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科研活动、体育运动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经过10年的建设,学校由单一的土建类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以建筑为主,兼有冶金、采矿、机电等多科性专业的高等工业学校。

学校成立之初,即受到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勉励。1957年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分别给学校首届毕业生题词。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是:“记住毛主席的话: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郭沫若同志的题词是“请以上火线的精神,走上祖国建设的阵地,实事求是地作最大努力,坚持到底。”

随着专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学校先后于 1959 年和 1963 年两次易名。 1959 年,为适应冶金工业的发展,学校矿冶类专业的数量逐渐增多,经冶金工业部和陕西省委商定,更名为“西安冶金学院”。 1963 年,冶金工业部根据学校调整后建筑类专业为主的实际,经报请教育部同意,更名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 年— 1976 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学生长期不上课,房产及教学科研设备,也都遭到破坏。学校停止招生达 6 年之久。在此环境下,广大教职员工仍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教学活动,自建实验室进行科研,取得了一些成果。

 

恢复发展时期( 1976 年— 1986 年)

1976 年文革结束后,学校及时纠正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恢复了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调动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

 

改革发展时期( 1986 年— 1999 年)

1986 年— 1998 年是学校改革发展重要时期。通过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院(系)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基本实现了由以工科高校为主向兼有理、文、法、经、管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基础建设、国际交流、校办产业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 年 3 月 8 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快速发展时期( 1999 年— 2010 年)

1999 — 2010 年,是学校办学历程中的快速发展时期。 11 年间,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本源性问题,进一步明晰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在跨世纪四大奠基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校园建设工程、创新工程)的基础上,又深入推进了文化建设工程和人才建设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

 

来源:宣传部,网络中心